人民网北京8月31日电 (李彤 王静 赵春晓)“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便贯穿始终。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者,中国石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把“一带一路”理念带出了国门,带到了经营活动所及之处。
尊重与融合 让海外中企成为中外员工共建的“家”
“家里有事干着急,生活枯燥不想提,头疼脑热不算事,心理健康排第一”。这首打油诗,道出了中国石化承建的加纳天然气处理厂职工的共同难题。
2014年10月,项目启动初期,项目部人员接触的资料全是英文,第一次参加例会,项目部人员就被外籍专家和加纳业主浓重的地方口音说懵了。为尽快适应英语环境,听懂不同的英语发音,项目部管理干部、技术干部对每一次的会议录音仔细揣摩,反复学习,很快实现了无障碍交流。
目前,埃及阿帕奇项目、沙特延布炼厂等一个个标杆性项目纷纷落地,为中国和非洲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国企业从开始“走出去”到现在已有多年,成功的经验很多,失败的经验也有。但是,所有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融入”当地,如何形成一个企业与驻在国良性发展的机制。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合作重点之一就是“民心相通”,这也让中国企业找到了融入当地的钥匙。
加纳公共卫生环境较差,热带疾病较多。项目部人员做好出国体检和疫苗接种,关注并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埃博拉疫情报告”,组织职工听取埃博拉疾病知识讲座,制定埃博拉防范措施。
理解当地人对中国人的态度,尊重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关爱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加纳人,是项目部要求每一位职工必须遵守的准则。加纳项目部向当地居民、学校、幼儿园累计捐赠衣物1600余件,捐赠书包、足球等文具、体育用品300余件,还不定期组织职工去学校教孩子们打太极,学汉字。
如今,每个见到项目部职工的当地人,都友好地用“你好”问候,每一个可爱的孩子都会喊“中国,good!”随着项目部将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的关爱带进小镇,当地人对中国人展现了他们的热情好客。
在装置区及营地,项目部为小镇居民提供了100多个就业岗位,使小镇居民在靠海打鱼之外,有了额外的经济收入。 项目部职工的工衣是耀眼的红色,经常会有小镇居民来到项目部,希望能得到一身红工衣。问及原因,他们很认真地指着中原人工服胸口的标志说:“Sinopec,中石化!”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系紧民心相通的纽带
企业发展,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应尽的义务。在“一带一路”相关项目中,更好的履行好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中企能否融入当地的关键之一。
经过多年的海外发展,中国石化的海外项目遍布全球各地,这些项目很多都位于“一带一路”沿线。在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同时,中国石化积极参与当地社会公益事业,在消除贫困、捐资助学、关爱健康和支持社区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努力。
女童教育帮扶计划(基金)是阿帕奇项目发起并主导的非盈利性质的社会基础教育回馈计划(基金)。女童教育帮扶计划自实施以来,目前共有在校女学生7000人左右;已有近4000名女学生接受了初级教育;2200人接受了中级教育。女童教育帮扶计划(基金)在埃及取得成功,社会各界认识到阿帕奇项目回馈埃及社会的诚意,均给予了关注和高度评价。
由于女童教育帮扶计划(基金)的成就和反响,埃及西部沙漠地区油区附近的贝都因游牧民族部落主动联系中国企业,提出接受教育帮扶的申请。经实际调研,成立了由阿帕奇项目独立承担的马特鲁学校计划。马特鲁学校计划的实施,不仅对于维护油田现场的社会关系起到重要作用,更是对埃及游牧民族的最切实回馈和帮助。
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央企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石化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合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不仅让更多的中国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也让世界各国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实现互利共赢。
关键词: